图片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及答案_球迷网直播app下载_腾讯体育-中文官网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17年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及答案

2013-10-25 17:06 点击次数 :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一

 

1、教学设计

2、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4、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5、活动课

6、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7、学习需要

8、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9、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11、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

12、情感

13、对学习内容的分析

14、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15、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16、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17、态度

18、迁移导入

19、教学策略

20、教学目标准确

21、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作用

22、教学情境的创设

23、教学目标

24、实物导入

25、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6、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27、如何确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

28、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

29、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

30、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31、如何设计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目标?

32、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3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34、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

35、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

36、简述教学案例的作用。

37、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38、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理论条件是什么?

39、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0、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的基础是什么?

41、师生间的“对话”就是师生间的“问答”。

42、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凭自己的想象,创设的教学过程,因此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没多大的作用?

43、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所以教师应该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

44、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45、自主就是自流。

46、课堂的教学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

47、只要有活动,没有体验也没有关系。

48、备课备课,当然指的是备课本了,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科书,学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这个样子没什么好备的。

49、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有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基本特点?

50、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媒介和窗口,它虽然规定了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老师却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如何认识此观点?

51、如何真正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52、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实现师生的互动?

53、如何使教学设计增强学习者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

54、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55、如何使教学设计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

56、如何理解课堂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57、阅读相关教学案例后能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某一教学案例的导入方法及优点。

2)、导入方式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4)、分析某一案例中创设的情景是哪种类型的情景?

5)、分析教学步骤中哪些属于发现问题的环节或合作探究的环节?

6)、教学设计的作用并列举出几种类型。

7)、能分析某一教学设计环节或某一教学案例的优缺点。

8)、授课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说明自己观点和立场,初步掌握收

集和整理史料等学习历史方法的?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一参考答案

 

1、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2、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支持下,师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模式。

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答: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感悟内化(精神提升)――激励践行。

4、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答:具体形式多样,有历史聊天室、历史座谈会、全办历史小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编辑壁报小报、历史游戏表演等。此模式适用于可有多人参与活动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

5、活动课

答:活动课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科课”而言的,是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6、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首先,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前提,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为依据。其次,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龄段,制定相对应的目标。再次,要体现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实现教学要求的规范。

7、学习需要

答: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业成就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把它看做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8、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答: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将情境和体验两个注重情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

9、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答: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竞赛交流、展示成果――综合评价、反思延伸。

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答: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争议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

11、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

答: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

12、情感

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

13、对学习内容的分析

答:所谓“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分析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应当“教什么”和“学什么”;同时,要分析和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确定“如何教”和“如何学”。概言之,也就是要不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4、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要有利于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实践证明,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

15、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答:创设情境――问题生成――主动探究――成果交流――反馈延伸。

16、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答: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想象作文等,该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过程、历史材料比较丰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

17、态度

答: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包括自身)观念或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

18、迁移导入

答:利用知识、学科等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用以旧带新、学科渗透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可提出与新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新知识,产生新疑问。

19、教学策略

    答: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20、教学目标准确

答:所谓教学目标准确就是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相符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前要深刻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深切地了解学生。

21、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作用如何?

答: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包括复习导入、教师讲解、课堂总结三个环节。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教学情境应如何创设?

答:情境是在具体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其形成的心理总和,课堂教学情境联系着学生的认知、动机、兴趣和意志信念。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要创设和调控好教学情境,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间的联系,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又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导向性、连贯性和科学性。

23、教学目标

答: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

24、实物导入

答:是指利用仪器、模型、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说明,从而引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形式。

25、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一句话,它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由此而言,教学设计既是为教师服务,更是为学生服务的。

26、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答: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

27、如何确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

答:历史与社会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时代特征。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课题,活动课主题可以是教材中规定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另行设计。确定主题时,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水平相适应。

28、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

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包括自身)观念或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整体。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深圳新闻资讯 ,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内省、内化的过程,强调亲自经历和感受,只有在过程中反复经历和体验感悟,才能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体化的价值观念。

29、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

答:一、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而设计;二、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三、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四、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

30、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答: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换言之,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应当是以问题设方法。

31、如何设计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目标?

答: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基本一致,但表述着眼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因为它们最能够体现设立活动课的宗旨。通过活动课,学生可以获得亲自参与历史社会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社会的认同感,学会合作与分享,发展与伙伴合作的团队精神,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等。

32、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二、教学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三、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3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既具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如,其中确立的“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等。

34、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

答:一、对学习需要的分析;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三、对学生的分析

35、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一要注意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活动课要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为载体,展开活动过程,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活动课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赋予学生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成就、评价活动结果的权利。如果活动内容适宜,应尽量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既要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又要有明确的组内分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要注意活动的适应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还要注意与学科课的内容相适应。

二要注意活动成果呈现方式的设计。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合作探究、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其呈现。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报告会、辩论、竞赛、欣赏、板报、展示和表演等。

36、简述教学案例的作用

答:①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阅读案例,可以让教育工作者不亲临现场就能体验观察到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对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解读和讨论,可以达到促进阅读案例的人反思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同时也为读者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相似问题提供解决的参考方案和线索。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通过案例撰写和学习、研究、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构思和行为,可以分享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促进自己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效率。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模拟、运用等,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是培养教师专业能力的极好教材。③是蕴育教育教学新理论的基础和实践检验途径。典型的好案例不仅具有借鉴学习价值,而且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且对新理论的实践结果进行总结改进提高。

37、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答: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首次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感知和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以达到真正理解历史的目的。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以及养成“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合作式学习的行为习惯,即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38、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理论条件是什么?

答: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达到高质量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精神领域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它要求依照认知结构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发现来表现教学的主题。教学还是一个情感体验与个性表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生身上唤起个人的人格特征,努力创造满足学生人格动机的条件。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供给学生一个利于展示实现其主体性以及充填拓展其主体性的精神内涵的时空条件。模式的多样化及其发展特征,为教学的灵活性带来了方便,通过教师这个“主体”的能动作用力,使学生这个“主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39、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40、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的基础是什么?

答: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对课堂教学的本质具有较深的认识与实际课堂教学的实施、把握和控制能力。具有崭新的教学理念,和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意识;能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习者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并具备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这样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案例。

41、师生间的“对话”就是师生间的“问答”。

答:这是错误的观念。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

42、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凭自己的想象,创设的教学过程,因此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没多大的作用?

答:虽然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预设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的实际进程很可能不相符,但预设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调控作用的目标是不允忽视的。因为教学的设计特别是情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预设,而不是随机创设。实践证明,没有情境的预设仅靠随机生成往往是靠不住的。只要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调整修定,与生成目标(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目标)不断结合,就能顺利地实现教学的目标。

43、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所以教师应该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

答:这是错误的观念。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44、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45、自主就是自流。

    答:这是错误的观念。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放羊式”,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自流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46、课堂的教学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

答: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十分科学,“传道、授业、解惑”是说明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从一定角度来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组织学生学习,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原有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要树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就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拉到学生身边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学生自身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过程、互动交往的过程、沟通合作的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民主。

47、只要有活动,没有体验也没有关系。

    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但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48、备课备课,当然指的是备课本了,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科书,学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这个样子没什么好备的

答:此观念是陈旧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对教科书知识进行分解,传授给学生。而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因此,备课除了备教材外,最主要的是备学生。

49、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有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基本特点?

答:一是在知识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加符合义务教育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规律,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显然是适当降低了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只是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明显缩减了过去那些对于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等内容的要求,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与普及性的基本特征。

二是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既具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

三是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首次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感知和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以达到真正理解历史的目的。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以及养成“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合作式学习的行为习惯,即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四是在情感目标要求方面,过去由于出于一种应试的功利性目的,在我们的历史课堂里,充斥的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枯燥灌输,而根本谈不上对蕴含于历史知识之中的丰富的历史情感的挖掘和提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陶冶与培育。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它大大突破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

50、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媒介和窗口,它虽然规定了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老师却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如何认识此观点?

答:教师对教材进行调整的关键是能否调整得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调整得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因此要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乐于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教材中解题方法和问题结论的呈现往往会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本该富有挑战性的探究过程简化成通向问题现成答案的“捷径”,教师要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上使这条“捷径”变长变宽。第三,改变教材的表现形式。有时,教材因为编写媒体的限制,它不能把一些动态的情景表现出来;有时,因为地区和学生的差异,教材在本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有时,教材一些新的内容,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教学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等,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组教材、改变教材,使之更适合于学生。第四,允许教材的个体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学生学习的例子。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的观念,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教学内容,只要合情合理,我们就不要贸然否定。第五,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在实际操作时,教师要把教材置于人与人交流的情境中去看待、去教学。这时的教材中的人文性就会显现出来。在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思想。

51、如何真正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答:在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当是在把握学生的基础状态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应当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的有效进行。换言 之,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策略、应用教学媒体和描绘教学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曾指出:“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仔细设计的教学旨在激励或支持个别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在师生一对一的情况下或在课堂上,在成人的兴趣小组内或者在工作情景中,只要教学发生,这一目的就决定了它的特征。帮助学生学习必须是有计划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所帮助的学习应使每一个学生更接近于最适当运用自己的才能,享受生活和适应物质社会环境的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将具有缩小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影响,相反,学生之间的差异将会增大,有计划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人,使之按自己的方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据此,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设计中要力求实现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这实际上也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

52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实现师生的互动?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互补、教学上相长的学习过程。师生可以在互动式教学活动中,通过思维碰撞去交流情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可以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其时教师的激情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教师的有效设问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探究,教师的科学严谨态度能规范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行为,教师的健康人格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在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语言交流、情感表达、相互认同,达到情感共鸣、共同建构。所以说,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情感交流、思维启发、精神互补、人际交流的特殊活动,这种特殊的活动是无法用任何媒体所替代的。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改变教学关系,在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去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从优化教学方法中来保证学生最大的发展。

53、如何使教学设计增强学习者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

答:正如孔子所指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以过去性、间接性等为学科特征的历史教学,尤其需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诱发其内在的情感,进而才能实现与历史的对话。所以,我们在进行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设计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需要层次、特点和学习风格等,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选择运用多种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乐学、会学、主动学,最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学习的认识等问题。国外学者梅里尔曾经指出:“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融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在教师们巧妙安排、精心策划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并逐步培养起来。这样,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任务与学习者的责任(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并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品质),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

54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为教师的自主发展、专业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主动适应变化,不能等待变化来适应自己。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师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等,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相结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智慧,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和学术境界,这些都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懈奋斗来完善和现实。

55、如何使教学设计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

答:传统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习低效、无效或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因而遭到广泛的批评。如果从学科教学方面来考察这些现象,就应当首先从教学设计方面查找原因。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设计出高效的教学过程。在设计中,我们应当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以及现实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客观的分析,确定学生认知、情感、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学习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教材内容和活动。在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合理拟定教学顺序、时间、速度,测定和分析教学效果,使教学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收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往往容易出现低效或无效的状况。因此,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分析预测,同时设计几套方案以备补救。另外,以对课堂的生成性问题也要做最充分的预估,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多种策略应对的设计。这样就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失误,赢得教学时间,提高教学速度,使学习目标的达成更有把握,更具成效。譬如,我们可以以“举一反三”的形式,来展示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课多案”现象,并且以此来启迪教学设计的多元思维。大量事实已经证明,若没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学设计就是在我们迈向教学最优化的理想境界的旅途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

56、如何理解课堂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答:课堂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十分科学,“传道、授业、解惑”是说明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从一定角度来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组织学生学习,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原有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要树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就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拉到学生身边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学生自身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过程、互动交往的过程、沟通合作的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民主。

57、阅读相关教学案例后能回答下列问题(答案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好日子)
文章人气:
  • 《母亲母亲》金国秀历
    《母亲母亲》金国秀历史人物原型介绍及罕见珍贵照片,金国秀人物原型图片(袁立饰演)...
    《母亲母亲》金国秀历史人物原型介绍及罕见珍贵照片
  • 数学竟可预测历史趋势
    数学竟可预测历史趋势?科学家称准确率达65%---国康涅狄格州大学数学家彼得-图尔奇表...
    数学竟可预测历史趋势?科学家称准确率达65%
  • 科学家称数学可预测历
    文明的兴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预测吗?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生态学家与数学家彼得-...
    科学家称数学可预测历史趋势:准确率65%
  • 通达信集成版分类股票
    通达信集成版分类股票 区间分析 历史行情 强弱分析 热门板块报表菜单操作 ,软件应用,...
    通达信集成版分类股票 区间分析 历史行情 强弱分析 热门板块报表菜单操作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军事 | 百科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游戏 | 娱乐 | 体育 | 文化 | 教育 | 房产 | 旅游 | 健康 | 女性 | 明星 | 美女